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部分构件:
1.立柱:立柱是支援房屋主体结构和重量的构件,在宋代李明仲所撰《营造法式》中,将立柱的横断面形态主要确定为圆形,以符合力学上的最佳功能。这种圆柱形立柱一直延用至明清时期,并且为了使立柱更为刚柔有力,建筑师还采用柱身逐渐上缩,柱头是覆盆形柱形的形势,人们将其称为“梭柱”。
2.斗拱: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所独有的结构 构件,它由柱头的结构构件演变而来,是在房檐之下柱头至檐的逐级过渡,这个构件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柱头对房檐的支撑面,同时,由于,它处在人们观看建筑时重要立面的位置,因而总要对它进行极为繁琐的装饰彩画。在规格比较高的建筑上,无论绘工的技艺还是斗拱的结构形式,都是很精细华丽、非常讲究的。
3.雀替:雀替是两根立柱柱头之间的主要构件,主要起到缩短柱与柱之间的跨距,加强额枋的剪应力,防止方形框架应承重而变形的垫托作用。北京的传统建筑,其装饰手法几乎渗透于所有的可以展示出来的构件之中,就是这么一个雀替,建筑师们也在不太大的区域内巧妙地加以修饰,使他的外形像鸟展开的翅膀一样,自然地从柱子的两端伸向两侧,垫托住额枋。
4.驼峰:这是一种形似雀替的木构件,从表面上看它与雀替非常相像,他的位置在梁和枋之间,主要作用是使梁的承重分布比较均匀。早期的驼峰注重的是结构功能的意义,形状是直边形,后来逐渐的增加了曲线的成分,成为了富有装饰感的构件,在上面也不仅仅是涂刷油漆,而是施加大量的彩画,“至清代驼峰的造型更是装饰化,成了倒扣的荷叶状”。
5.梁柱:在北京传统建筑中架在墙壁上支持房顶的横木称为梁,架在柱子上的横木称为柁。房子的木构架的柱头上要架檀子,檀子下面加一层枋,檀与枋之间要加上垫板,檀子、枋主要是起着支撑两根柁之间的支撑作用。
6.隔架:隔架是在明清期间发展起来的,是在大梁及随梁间用驼峰、斗拱、雀替组成的构件,人们称之为“隔架科”,使用时多用一组或两组、装饰形态主要是宝瓶形、矮人形、十字拱形、雀替形等等。隔架科是一组将北京传统建筑的几种典型构件集中组合在一起的特殊构件,在结构方式和彩画装饰方面都很有代表意义。
中国古建筑的这些构件不仅能使建筑稳固,更重要的是他们凝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想了解更多我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不妨直接来电咨询玖鑫仿古:13551888918,小编还会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 上一篇:玖鑫介绍关于成都中式装修的那些事
- 下一篇:彩画在成都古建筑中的基本作用